去年,一篇论文的《致谢》部分在网络上引发热议。论文作者,国科大工学博士黄国平这样写道:
家徒四壁,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。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,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,我可能早已放弃。
这一路,信念很简单,把书念下去,然后走出去,不枉活一世。
一个寒门出身的普通人,靠读书拥有了广阔天地和无限可能,真挚的话语和励志的事迹令人感动落泪。
自古以来,教育都是扭转命运、重塑人生的重要途径。“读书改变命运”从来不是一句空话,逆袭人生的榜样也绝非黄国平这一个个例。
比如,在大洋彼岸就有这样一个女孩——
·生长在与世隔绝的垃圾场,17岁前从未踏入过学校一步
·通过自学考上大学,开启了十多年的求学生涯
·进入杨百翰大学、哈佛大学、剑桥大学等全球顶尖名校,27岁时取得博士学位
她就是塔拉·韦斯特弗(Tara Westover),2019年《时代周刊》杂志“年度影响力人物”。
2018年,塔拉出版自传体回忆录Educated(中译名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),向全世界袒露自己悲惨的成长经历,以及教育如何改变了她的人生。
比尔·盖茨读完后对这本书赞叹不已,还在年度书单中大力推荐:
“我一直认为我很擅长自学,直到我读了塔拉的Educated,她的自学能力让我自愧不如。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,真正鼓舞人心,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。”
△比尔·盖茨邀请塔拉对谈
塔拉用平实细腻的笔触,再现她垃圾堆长大的童年、爱与痛交缠的家族关系,以及风雨兼程,摆脱束缚,成就自我的蜕变历程。
娓娓道来,却又极富力量,让人顿悟:人生是一条迤逦不绝的山脉,教育给予我们一双丰满有力的羽翼。只要像鸟儿一样不断振翅,我们终将飞到那座属于自己的山。
这是一个适合全家人共读的好故事——
学不下去的孩子,能从塔拉身上得到指引;
坚持不了的成人,能在塔拉身上看到曙光。
一、给我一本书吧,我想我能自学
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,十岁,正是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下课、欢笑打闹的美好年纪。
但对塔拉来说,十岁是难以忘却的噩梦,裹着垃圾堆肮脏难闻的味道,还有浑身上下磕碰的淤青和割伤。
“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,那里没有读书声,只有起重机的轰鸣。”
△童年时期的塔拉
她出生在一个“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”——
父亲思想极度保守偏执,在家说一不二。因为不信任公共医疗和教育系统,他坚决不允许家里人去医院看病、去学校读书。
为了躲避“世界末日”,他带着全家人蜗居在闭塞的大山里,整天忙着储备食物和汽油,与现代社会几乎脱节。
此时的塔拉心中,父亲就是不容置疑的真理:疫苗是“毒药”,上学是“洗脑”,女人就该安分守己呆在家里。
她的人生一眼能望到头:十八九岁结婚生子,住在农场角落,接替母亲做一个见不得光的“药剂师”和“助产士”。
哪里有大学的影子?她对未来一片茫然。
△少女时期的塔拉
直到有一次,哥哥泰勒郑重地告诉她:
“外面有一个世界,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,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。”
这番话在塔拉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。
在泰勒的支持和鼓励下,塔拉开始了自学之路。即便“大学梦”听上去是天方夜谭,她也决心奋力一搏。
数学一塌糊涂,连加减乘除都算不明白,她就用私房钱买回课本,在拆解废品之外的每一个清晨与深夜,努力“拆解”着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。
没有系统的英语语法知识,她就找出家里仅有的几本宗教典籍,一字一句反复推敲晦涩拗口的教义,直到读通、读懂为止。
自学之路很苦。天资并不聪颖的塔拉,好多次想要放弃,因为孤独的坚持太煎熬了,而父亲时不时会出面阻挠。
但是,大学梦已在她心里生根发芽——
她咬牙坚持到走进ACT(美国高考)考场,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,最终超常发挥考出了28分的优异成绩(满分36分),叩开了美国名校杨百翰大学的校门。
△位于犹他州的杨百翰大学
“整齐的、颜色如太阳石般的砖砌大楼,周围绿树成荫,美丽的人们边走边笑,胳膊下夹着书,肩上挎着背包,看上去就像电影里的画面。”
在电脑上浏览过无数次的校园风光,此刻终于梦想成真。
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,学习是一种福利和幸福。
学习从不是为了考试分数,而是拥有选择的权利。学,她是名校高材生;不学,她将被困在垃圾场一生。
塔拉是真正的逆天改命,凭强大的自驱力争取自己的人生和幸福。
二、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
大山之外的求学之路,并不是一帆风顺。
首当其冲的便是学业。没上过一天正规学校,可想而知,大学课程对塔拉来说有多难。
她以为欧洲是一整个国家,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仅限于名字,不懂怎么选课、怎么考试,甚至不知道什么是“论文”……
有一回上课,她在书上读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“Holocaust”,便举手提问。全班气氛顿时降至冰点,仿佛她开了一个恶劣的玩笑。
事后她才知道,Holocaust指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“大屠杀”,六百万人惨遭杀害,而她却对此一无所知。
基础教育和基本常识极度匮乏,很快她的成绩亮起了红灯。挂科意味着与奖学金无缘,但17岁的她无力负担学费和生活费,父母更不会帮她出一分钱。
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机会,她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学习计划,每天都高强度学到凌晨两三点。
全力以赴换来的是期末几乎全A的成绩单!连她曾经最恐惧的代数课,分数也从期中的不及格考到了满分!
△大学时期的塔拉
学业是自己的事情,只要努力便能开花结果,但大山外的世界和生活并不只有塔拉一个人,她不得不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击。
那个建在垃圾堆的家没人教过她卫生习惯,上厕所不洗手、把腐烂的食物塞进橱柜,导致她被整个寝室孤立。
受父亲影响太深,她脚趾骨折也不看医生,服用普通的止痛药和消炎药都有心理障碍。
△塔拉大学毕业
割裂感和负罪感几乎把塔拉碾碎——
书读得越多,曾经的愚昧无知暴露得越彻底;
可一旦观念改变,就意味着她抛弃了家人,抛弃了信仰。
她内心无比煎熬,禁不住认定自己是“背叛者”“冒牌货”,根本不配接受好的教育。
“我知道,作为一个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,竟被允许去那样的地方读书,我应该感激涕零才是,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。”
就在她快要迷失自我的时候,她的恩师一语惊醒梦中人:
“无论你成为谁,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,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。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。”
原来,她所经受的一切精神磨炼,恰恰是学习带来的收获。
“背叛”不过是打破固有枷锁,重塑自我,“冒牌”源自内心对现状的不满,对知识的渴求。
△塔拉在剑桥
英国作家毛姆在小说《刀锋》中写道:“人的生命并非从出生那一刻开始,而是在自由地做出某个重大决定、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之际开始的。”
多少人终此一生所追求的,不正是摆脱外界强加的定义,真正掌控自身命运吗?
大山是她的来处,绝不是她的归途。从塔拉听从内心的呼唤,毅然离家接受教育的那一刻起,就已将自己的命运紧握手中。
就这样,塔拉不仅以“最优秀本科毕业生”的荣誉顺利毕业,还一路去往世界顶级学府——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访学深造,最终荣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。
若内心足够坚定,教育必将化作你前进的无限动力。
三、教育给我的新世界,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
1931年,中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
大师云集的地方,除了课堂,便是图书馆。校园里塔拉最喜欢的地方,就是图书馆。
△哈佛大学怀德纳图书馆(Widener Library)
每当遇到瓶颈和困惑,塔拉都会去图书馆,如饥似渴地阅读,从中撷取前人智慧,探寻答案和方法。
在研读休谟、卢梭、穆勒、波伏娃等巨擘著作后,一个全然不同于以往的广阔天地展现在她面前。
·原来,世界不是由某种单一的声音统治的;
·原来,女性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天赋和抱负;
·原来,暴力不是“爱”的表现,更无法换来“忠诚”;
·原来,每个人都有书写历史、勇敢发声的权利。
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,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。
塔拉用行动诠释了这个道理:她没有沉醉于名校光环,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,不曾停下求索的脚步。
在塔拉看来,把“教育”等同于“学校、作业、考试”是极其狭隘的,发掘自我和世界的万千可能性才是教育的真谛:
“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,理解不同的人群、经历和历史。
教育让我有机会从自己的思维定式里跳出来,进入别人的思维。这些短暂的思维旅程让我认识到,我自己的人生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,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可能性。”
她还提醒人们,受教育不代表高人一等,千万别让教育僵化成傲慢:
“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,同理心的深化,视野的开阔,而不是让偏见变得更顽固。
如果人们受过教育,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,而不是更确定;他们应该多听,少说;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,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。”
正因如此,塔拉将自己的书取名为Educated——既传递一种结果(“受过教育”),又表达一种状态(“有教养的”)。
这个简短有力的词语不仅浓缩了她迄今为止的人生,更彰显着她所认同和遵从的教育观。
塔拉的成长轨迹虽独一无二,但她的学习理念有很强的普适性,值得所有老师、家长和孩子参考实践。
No.1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
塔拉曾透露,她想上学的初衷是为了去学习音乐。
8岁时,她因听了哥哥泰勒的唱诗班唱片而爱上了唱歌,还在镇上的教堂和剧院做过表演。对音乐的热情驱使她奋发自学,并成功考入了杨百翰大学。
虽然她最终没有选择攻读音乐学位,但年少时的兴趣毫无疑问成为了她学习的源动力。
No.2 阅读和记录很重要
事实上,识字读书的能力在塔拉的家庭里非常重要,因为他们需要阅读《圣经》等宗教类书籍。
在塔拉很小的时候,母亲就教导她如何阅读,她自己还养成了记录读后感和写日记的习惯。这些都奠定了她日后学习、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基础。
No.3 学习是个人的责任
塔拉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:“你可以自己学习任何事情,比让别人教你都学得好。”
她建议家长和老师适当给孩子留出空间,让他们自主做一些决定,以此来培养他们主动承担学习责任(以及其他生活责任)的意识。
No.4 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学习的
塔拉鼓励学生们不要畏惧新事物,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学习的。她同时强调,比起学具体的内容,先学会方法更重要。
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:在Educated之前,她从未写过书。为了创作出满意的作品,她花了6个月学习如何写作,然后又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初稿并反复修改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Educated新书上市首周便跻身《纽约时报》畅销榜,此后连续霸榜超过130周,累计销量突破800万册!
百万读者在Goodreads上打出了4.47/5的高分,中文版也在豆瓣斩获8.7/10的亮眼成绩。
吸引读者的不仅是书中曲折励志的经历,还有那充满生机的语言——
◈写环境和感受
- The gales are strong this close to the mountain, as if the peak itself is exhaling.
- 在这种靠山近的地方,风力强劲,仿佛山顶自己在呼气。
将山间的狂风比喻成大山的吐息,极具动态感的想象之力。
- There was silence. Not a hush, not a muting of the noise, but utter, almost violent silence. No papers shuffled, no pencils scratched.
- 一片寂静。不是突然安静下来,也不是没有了噪音,而是彻底的死寂。没有书页翻动,也没有铅笔划擦。
Violent除了有“暴力”之意,还可以作“强烈的”,搭配slience形成矛盾修辞,用强烈的对比突出安静的极致程度,以及这种安静带给人的内心冲击。
◈写神态和动作
- "I'm g-g-going to c-college," he said, his face rigid. A vein in his neck bulged as he forced the words out, appearing and disappearing every few seconds, a great, struggling snake.
- “我要去……去上大……大学。”他说,面容僵硬。他费力地吐出这些话时,脖子上一根血管鼓起,一会儿显现,一会儿消失,像一条挣扎扭动的大蛇。
一段张力十足、画面感满满的神态动作描摹,将哥哥泰勒的不安和决心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◈一些精彩表达和金句
- I had been educated in the rhythms of the mountain, rhythms in which change was never fundamental, only cyclical.
- 我被山间的节律养育,在这节律中没有根本性的变化,只有周而复始的转变。
正文第一次出现educated这个词,展现的却是塔拉与大山的关系:在某种意义上,大山养育了她,但没有真正教育她;大山四季轮回的永恒,也注定无法成为她的人生节奏。
- It was a long shot, but I was the queen of long shots.
- 机会渺茫,但我是擅长抓住机会的女王。
塔拉的求学生涯,正是建立在她拼命抓住了一个个机会的前提之上。即便希望渺茫,她也有破釜沉舟的气势和决心。
- Even gold appears dull in some lighting—but that is the illusion. And it always was.
- 即便是黄金,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——但那只是错觉。金子一直是金子。
在塔拉认为自己不配在剑桥读书时,她的老师以黄金作比喻来鼓励她:金子永远是金子,即便一时间蒙尘埋没,也总有一天会发光。
丰富入微的细节,质朴自然的词句,生动传神的描写,让人开卷有益。
Educated作为一本有力度、有温度、有态度的非虚构传记,入选多项权威媒体大奖,收获全球书友的盛赞,成为了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英语文学新经典。
蓝思值870L,和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(880L)属于同一水平难度,不仅适合读完《典范英语》的大中学生阅读提升,喜爱英语的成熟读者也不容错过~
近期隆重问世的“弘书阁英语文库”将其纳入“十大当代文学名著”系列。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,都能深入体验好书对时代的关照和对精神的指引,在阅读中碰撞出灿烂的思想火花。
文学大师林清玄说:“最好的文章,是作家自然的流露,他不堆砌,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,而是在读一个生命。”
塔拉的故事,连同文库中包罗万象的文学作品,让我们有机会踏上天南地北的生命之旅,感受形形色色的非凡人生。
相信这段难忘的阅读经历,一定会在未来引领我们飞向属于自己的那座山,在顶峰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17岁前没上过学,27岁拿下剑桥博士学位,当你坚持不下去时就看看她!
-
-
高考英语变了!新题型“读后续写”,我们该如何应对?
高考命题不仅是教育的检测场,更是风向标。读后续写题型的频繁出现,是全国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,为我们指明了英语学科教学和学习的方向。
넶409 2021-06-24 -
不靠死记硬背,词汇量飙升到4000+,这位10岁典范小读者是如何做到的?
郑州小读者鲁玉学习《典范英语》三年多,10岁已能自主阅读《典范英语》(8),不仅词汇量惊人,口语也流利地道,让身边的家长赞不绝口。
넶255 2021-02-05 -
- 2024-09-12
- 2024-09-05
- 2024-06-27
- 2024-03-14
- 2023-10-26